庵叶和子

时间:2023-06-06 20:53:27编辑:奇事君
基本介绍

庵摩罗果,梵文āmalaka,一种印度果实的名字。音译阿摩洛迦或庵摩洛迦。旧又译作阿摩勒,庵摩勒等。

《大唐西域记》八曰:“阿摩落迦,印度药果之名也。”《维摩诘经·弟子品》僧肇注曰:“庵摩勒果,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

《梵语杂名》九曰:“阿摩楞迦。”有部《毗那耶·杂事》一曰:“余甘子,出广州,堪沐发,西方名庵摩洛迦果也。”

āmalaka正确的译法是庵摩罗迦果,玄奘大师的译音是准确的。僧肇大师采用了中西合璧的方式,译音加上中文概念“果”字,由于发音的关系,四字音节优于五字音节,所以减去了庵摩罗迦的最后一个音节,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易于被国人接受。

庵摩罗树

amala意为无垢、洁净、清净,音译为阿摩罗。因为在汉语中没有长短音的区别,所以有些人把摄论宗唯识论第九识“阿摩罗识”中的“阿摩罗”跟植物庵摩罗果混淆起来,其实在梵文里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阿摩勒果,此云无垢”。写出一百卷《一切经音义》的博学大师慧琳,竟没能区分清楚,所以学者需要细心辨别。

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阿耨楼陀,由于听佛讲经时打瞌睡,被佛批评后过于精进,七日七夜没有合眼,以至于丧失视力成为盲人,佛陀施大慈悲,教他修习金刚照明三昧,这位大德照此修行,遂得天眼神通,他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被誉为天眼第一。由于这个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所以使生长于印度的庵摩罗果名扬神州大地。

庵摩罗果

习性及特征

余甘子树高可达10余米,枝灰褐色。单叶互生,排成两列,极似羽状复叶。叶线状长椭圆,长2厘米,叶面浓绿色。单性花同株,呈黄色,生于小枝中、下部叶腋。果实黄绿色,果皮肉质,有酸味,表面光滑,内果皮硬骨质。

花期和果实成熟期依类型和地区不同。花期有春季一次花,春秋两次花和四季开花几种情况。花期长1~1.5个月,座果率高。一般早熟种7月成熟,中熟种8~9月成熟,晚熟品种在10月成熟,二次开花的在翌年2月陆续成熟,集中在冬季。大小年不明显。余甘子有一特性,即果实成熟后,可在树上挂果保鲜到次年,长达半年之久,却不影响次年产量。它在水果家族中是绝无仅有,是难得的观果赏叶植物。

余甘子根系发达,主根深,侧根广,蓄水力强,固土作用好。它喜光喜温,耐旱耐瘠,适应性强,是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因树姿优美,其可作庭园风景树。它在幼龄期较耐荫,在疏林中生长良好,对温度很敏感,遇霜容易落花落叶,冻坏嫩枝芽。其没有病虫害且长寿,200多年老树仍青枝绿叶。人工栽培余甘子,肥料用量极少,不用农药。

余甘子的原产于中国、印度、泰国等地,已引种到埃及、南非、古巴、美国等。其中,以中国和印度分布面积最大、产量最多。中国栽培余甘子的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云南、海南等地。广西以西南、西北部居多,多为野生、半野生状态。中国已选育或引进近10个优良品系,其果实大,产量高,寿命达百年以上。1985年起,平南县廊廖村农民黄雄芳育成了优良的余甘果品种——平丹一号大玉余甘果。1995年,玉林地区科委技术鉴定余甘子,并注册了商标,使广西余甘果发展更有优势。

生物学特性

余甘生长于亚热带地区,对温度反应敏感,善高温,要求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畏霜雪,遇雪冻落花落叶,甚至枯枝冻死。在我省分布,多在福清以南地区,福清以北罕见生长。

余甘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自莆田至闽南各县,许多野生余甘散生于砂质土、红壤土、黄壤土,甚至砂质土的山地上也能生长,有百余年的大树仍结果。

性状及成分

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作为中药材的余甘子是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性状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2~2厘米。表面棕褐色或墨绿色,有浅黄色颗粒状突起,具皱纹及不明显的6棱,果梗长约1毫米。外果皮厚1~4毫米,质硬而脆。内果皮黄白色,硬核样,表面略具6棱,背缝线的偏上部有数条筋脉纹。种子6粒,近三棱形,棕色。药材气微,味酸涩,回甜,以个大、肉厚、回甜味浓者为佳。

余甘子营养成分非常丰富,果实含有多种维生素被医学界称为“天然维生素丸”。如,?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胡萝卜素以及黄酮类和多种苷类化合物。尤其是维生素C,比柑桔高10~23倍,比苹果高60~134倍。经长时间高温的余甘子的维生素C损失很小,保存率达80%以上。这在其他果蔬中极为罕见,可能与其富含多酚类物质有关。余甘果含17种氨基酸,其中有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另外,余甘子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糖类、蛋白质、食用纤维等。

上一篇:御家汇股份有限公司

下一篇:蓬莱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