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桥位于摄政王府西南500米德胜门内大街。建于明初,桥将积水潭一分为二,桥西称积水潭(又称西海),桥东称什刹海。清代北京著名的"镇海三宝"之一的镇海神牛就在德胜桥下。镇海神牛是由德胜桥四周寺庙规制最小的永泉寺,于清同治年间联同桥西真武庙,两家集资在德胜桥西桥洞上嵌刻的迎水兽,高约60厘米,探出桥洞近60厘米。桥存留至今,仍在使用,迎水兽已无存。
得名德胜桥护墙
德胜桥位于德胜门内大街什刹海后海与西海交汇处。始建于明代,为闸桥合一的单孔石拱桥,因地近德胜门而得名。桥面原为拱形,1919年改为平缓的桥面,并增设步行道。1943年改石栏板为城砖砌筑的宇墙式栏板。老德胜桥西接夹城巷,东连长板巷,为双曲拱桥,建于上世纪70年代。该桥因南宋江名将韩世忠“追两叛将苗傅、刘正彦于此诛之”而得名。历史上的德胜桥“桥上盖亭”,每逢十五,有一刻,月亮刚好落在桥上的亭子后,人从桥上走过,仿佛“人在月中”,故名“德胜伴月”或“德胜望月”。据此,设计人员在桥墩位置设置了一个可供人们休息、观景的平台,在桥梁两侧栏杆及桥涵标等处设计了月、云、星光、旌旗等图案,以体现“得胜”、“夜月”的意境。地理位置德胜桥位于德胜门内大街,是后海与西海的分界桥,始建于明代。桥将积水潭一分为二,桥西称积水潭(又称西海),桥东称什刹海。德胜清代北京著名的“镇海三宝”之一的镇海神牛就在桥下。现存德胜桥单孔,砖砌石拱,长约18米,宽约11米。东西两侧各有望柱6根,高1.2米,方形。栏板5块,高1米,宽3.1米。望柱与栏板为砖砌,外包水泥。
历史老德胜桥示意图
明代开始,德胜桥东曾有大面积稻田,至清代尚有记载称此地“稻田八百亩,以供御用,内官监四十人领之。”桥两侧“缥萍映波,黍稷稉稻”的风光在北京城内十分鲜见。达官 显贵纷纷于这里兴建名园,如定国公园、米氏漫园、杨园等,但今俱无遗迹可考。释家对这里的环境亦颇感兴趣,“桥东有永泉庵,北有佑圣寺,唐遗刹也。少东为寿明寺”(《光绪顺天府志》)。清《日下旧闻考》转引《燕都游览志》:“德胜桥在德胜门内。西有积水潭,潭水注桥下,东行。桥卑不能度舟。湖中鼓人抵桥俱登岸,空舟顺流始得渡,复登舟东泛。”可知当年德胜桥畔设有码头。
德胜桥上原有一镇水兽,系清同治年间永泉庵住持法明联合桥西真武庙僧人,共同捐资在桥洞上方嵌刻的。兽刻成后,取名“镇海神牛”。高约2尺,探出桥洞,头如麦斗,二目圆睁,角似铁塔,牙像排刀,鼻窦深,大有吸尽海水之势。旧时此“镇海神牛”与汇通祠下的“镇海石螭”以及崇文区镇海寺的“镇海铁龟”,在北京并称“镇海三宝”。1952年月牙河改造工程开始时“镇海神牛”尚存,工程进入修筑堤岸阶段后,不知去向。
德胜桥
1984年对德胜桥大规模修缮。1987年在桥东建后海儿童乐园,并立康克清一九八七年五月题写的“西城区什刹海儿童乐园”、“西城区儿童乐园兴建记”。并在儿童乐园立有“向资助什刹海儿童乐园的单位和个人致敬”碑,以示纪念。德胜桥于1989年8月1日被列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环境元代初时,积水潭与什刹海(又称后海)是一片海子。建元大都城设水关,积水潭的水位有所下降,积水潭水域与什刹海水域渐渐地分开,此时可能已有木桥。明代修筑北京城,把木桥改建成石桥,德胜桥全长18米,宽11米,是单孔石拱桥。根据清《日下旧闻考》一书的描述,过去这里水中有浮萍;水边有稻田,岸边绿柳古槐。德胜桥下的水比现在多,西边积水潭的水向东流。桥拱券距水面近,渡船过桥有困难,过桥的船必须是空船,慢慢地地从桥洞穿过,船上的人要上岸,须从陆地绕过,等船过桥后再登船东去。每年的阴历六月六,有吹鼓手引路,列队牵来大批马匹到德胜桥旁湖边刷洗。德胜桥呈现出桥上过人走车,桥下行船渡舟,湖边刷洗马匹的景象。老舍先生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描述:“到了德胜桥。西边一湾绿水,缓缓地从净业湖向东流来,两岸青石上几个赤足的小孩子,低着头,持着长细的竹竿钓麦穗鱼。桥东一片荷塘,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这是民国时期德胜桥四周环境的写照。
德胜桥护墙
目前看到的德胜桥为单孔石拱券缓坡石桥,据桥北端小卖点的女老板讲:她十几岁就嫁到这里,在桥旁居住了60年,她来时德胜桥就是这样,变化不大,几十年来德胜桥从没有对桥基础部分进行过大修。早年桥上全是大条石铺面,长时间走马车,石面被压出条条车辙,有的马车上桥坡可费劲了,拉车的牲口四蹄在桥面石上直打滑。后来加高桥两侧路面减缓桥面的坡度,铺柏油路面,用城砖砌了桥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