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木偶戏

时间:2023-08-06 18:56:24编辑:奇事君

河南坠子戏 是什么意思

坠子戏源于河南坠子,有单唱、对口唱、多人分唱;唱腔流畅婉转,词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流传很广,大江以北,长城内外,均有它的足迹。以曲艺河南坠子的曲调为基础,吸收京剧,豫剧的一些表演方法,于1950年形成。坠子戏,由曲艺河南坠子演变而成,始称“化妆坠子”。1961年春,邢台市坠子剧团进京汇报演出时,在中国剧协和中国戏曲研究院联合组织的座谈会上,田汉提议将化妆坠子改名为“坠子戏”。坠子传入我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建国后,有些老艺人,在戏剧界老艺术家的指导下,用京剧、梆子的表演程式,加上锣鼓,把它搬上舞台,取名"化装坠子"。我国威县、邢台、南宫、隆尧等县曾建有坠子剧团。这些剧团组建后,经过舞台实践和吸取各剧种之长
坠子戏,将原来的"水词"该为固定台词;乐器增加了笙、笛、扬琴、二胡、低胡、大提琴;同时采用了京、评、梆子等戏的唢呐牌子、行弦、曲牌,在唱腔上创造了坠子腔的尖板、摇板等。到一九五六年,"化装坠子"已在我区发展成为具有文乐、武乐、灯光布景、文戏武打的完整剧种。
一九六一年,邢台市坠子剧团到北京演出时,受到首都人民热烈称颂, 《北京日报》发表了评论文章,中央电视台播映了演出实况,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常香玉、红线女与该剧团演职员进行了座谈,中央戏剧研究院研究讨论后,将此剧正式定名为"坠子戏"。坠子戏在安徽是稀有剧种,40年代初起源于宿州萧县。它是以民间说唱的单口坠子为基础,经过“大扬琴”、“道情班”和“曲艺剧”的过程发展而成。坠子戏以其主奏乐器为“坠子”而得名。坠子戏是一个具有浓郁淮北乡土气息、艺术个性很强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基本唱腔委婉多姿、丰富多彩,抒情性很强,大气动人;花腔小调幽默诙谐,衬词衬腔优美华丽;悲苦的“大寒韵”可摧人泪下。坠子戏的唱腔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坠子戏的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些表演程式是从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模拟提炼而成的,具有较强的乡土色彩。坠子戏的剧目大多由单口坠子中的“段子话”(说唱小段)与“蔓子话”(大部书)改编而成。其中传统大戏百余出,小戏、折子戏40余出,大、小现代戏50多出。大戏情节扣人,小戏生活气息浓郁,深受黄淮一带观众的青睐。
坠子戏坠子戏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由于它的表演形式非常符合当地观众的“口味”,因此发展较快,涌现出号称为坠子戏“三大元”的刘元芝、陈元孝、陈元萍等表演艺术家。坠子戏的剧目《魂诉》 、 《一条大鱼》等曾晋京汇报演出。60年代以后, 《人民日报》 、 《解放日报》 、 《文汇报》 、 《安徽日报》都曾发表专题评论文章对坠子戏加以评述。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发展初期 初期的坠子戏,是以传统坠子书目为基础,略加改动,
坠子戏运用原有的音乐唱腔,套用京剧、河北梆子的锣鼓经,穿上戏曲服装,增设了灯光布景而成,因而称为化妆坠子。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坠子进一步向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借鉴,设置了生、旦、净、丑行当;学了一些表演动作程式,又吸收豫剧、河南曲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唱腔和板式结构,逐渐完成了戏曲化的进程,形成了独立的剧种。到1958年7月,河北省已有专业坠子剧团十二个。坠子戏的传统音乐唱腔 坠子戏的传统音乐唱腔有:过板、引子、平腔、大小寒韵、五字嵌、十字韵、快板扎等。主奏乐器为坠琴(也叫坠胡),是由小三弦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面板改皮为木(也有蒙铜板的)。演奏时,多用顿亏、滑奏等手法,音色悠扬动听,表现力极为丰富。其他伴奏乐器有二胡、二弦、笛、签、唢呐、大提琴等。初期剧目 坠子戏的初期剧目,多由坠子书中的中、长篇传统书目改编而成,故多连台本戏。如《海公案》 、 《刘公案》 、 《回龙传》 、 《大宋金鸠计》 、 《丝绒计》 、 《双金线》 、 《双合印》 、 《王清明投亲》 、 《二度梅》等。剧本多用唱词叙述剧情,念白不多。唱词一般为七字句、十字句。六十年代之后,坠子戏从其它剧种移植了一批优秀古装戏,也排演了一些新编历史故事戏,如《审诰命》 、 《杨金花夺印》 、 《花木兰》 、 《秦香莲》 、 《蝴蝶杯》 、 《杨门女将》等。坠子戏也能较好的反映现代生活,五十年代后期,坠子团都积极地创造和排演了现代戏,在观众中留有印象的剧目是《白毛女》 、 《血泪仇》 、 《党的女儿》 、 《夺印》 、 《会计姑娘》 、 《风尘遗恨》 、 《大路朝阳》 、 《红旗谱》 (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的五本连台戏)、 《新芽吐秀》等。流行程度
坠子戏“坠子”是河南省的一种曲艺形式,在河北的邢台、邯郸、石家庄地区广为流行。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冬,广平县阎小寨坠子老艺人杜学勤,一次按照书中主要人物形象化了妆,藏在桌围后边,开书时突然钻了出来,引起听众的极大兴趣。艺人们也受到了很大启发。从此,他们便开始化妆演出,由单口、对口说唱发展为多口说唱,并辅之以简单的表演动作。1949年春,杜学勤在邯郸地区临漳县郭小屯村,把撂地摊演唱的“化妆坠子”搬上舞台,演出的剧目是《锯大缸》 。不久,大名县的李和春、梁大爱,广平县的阎桐梧(艺名破大锣)、齐秀云,曲周的宫宪梅,魏县的魏连香、崔秀珍(艺名九岁红)等坠子艺人也相继登上舞台。编辑本段深泽坠子戏 深泽坠子戏是河北省特有的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
坠子戏。深泽县是坠子戏发展的中心。深泽坠子戏再曲艺河南坠子的基础上衍变而来,坠子戏唱腔独特,以真声唱字,口齿清楚,吐字清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委婉清新、优美动听,具有传统戏曲特征,是融歌舞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坠子戏发展史是一部草根艺人的奋斗史,是为农民所学所掌握的一种民间戏曲的艺术,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坠子戏艺术丰富多彩,具有多彩,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广泛影响,在地方剧种中占有较高地位。坠子戏是一种稀有剧种,于20世纪40年代初起源于安徽萧县一带,后传入华北。在发展过程中,坠子向京剧、河北梆子等多剧种借鉴,有生、旦、净、丑等行当;又吸收豫剧、河南曲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唱腔和板式结构,逐渐形成一独立的剧种。其主奏乐器为坠琴(也叫坠胡),音色悠扬动听,表现力极为丰富。深泽坠子戏唱腔委婉清新、优美动听。在几十年的演出中,其足迹涉及北京、天津、济南、太原、郑州、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深泽坠子由曲艺河南坠子演变而成。始称“化妆坠子”。1961年春,邢台市坠子剧团进京汇报演出时,在中国剧协和中国戏曲研究院联合组织的座谈会上,田汉提议将化妆坠子改名为“坠子戏”。“坠子”是河南省的一种曲艺形式,在河北的邢台、邯郸、石家庄地区广为流行。民国三十七年(1948)冬,邯郸地区广平县阎小寨坠子老艺人杜学勤,一次按照书中主要人物形象化了妆,藏在桌围后边,开书时突然钻了出来,引起听众的极大兴趣。艺人们也受到了很大启发。从此,他们便开始化妆演出,由单口、对口说唱发展为多口说唱,并辅之以简单的表演动作。1949年春杜学勤在邯郸地区临漳县郭小屯村,把撂地摊演唱的“化妆坠子”搬上舞台,演出的剧目是《锯大缸》 。不久,大名县的李和春、梁大爱,广平县的阎桐梧(艺名破大锣)、齐秀云,冠县的王元山,曲周的宫宪梅,栾城县的罗福成,魏县的魏连香、崔秀珍(艺名九岁红)等坠子艺人也相继登上舞台。初期的坠子戏,是以传统坠子书目为基础,略加改动,运用原有的音乐唱腔,套用京剧、河北梆子的锣鼓经,穿上戏曲服装,增设了灯光布景而成,因而称为化妆坠子。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坠子进一步向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借鉴,设置了生、旦、净、丑行当;学了一些表演动作程式,又吸收豫剧、河南曲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唱腔和板式结构,逐渐完成了戏曲化的进程,形成了独立的剧种称北方坠子也就是深泽坠子。
坠子戏到1958年7月,河北省已有专业坠子剧团十二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邢台市和深泽县坠子剧团。坠子戏的传统音乐唱腔有:过板、引子、[平腔]、[大小寒韵]、[五字嵌]、[十字韵]、[快板扎]等。过板,是唱段前的音乐过门,引子,是唱段开始前的引句;[平腔]是坠子戏的主要唱腔,多用于叙述,有慢、中、快三种速度,又有开腔和叙述句之分,开唱句是四句式或两句式;叙述句是两句式。[寒韵]用以表达悲切之情。牌子有[五字嵌]、[十字韵],均作为独立的曲牌,穿插运用于[平腔]之间。[快板扎]用于唱段结束部分。主奏乐器为坠琴(也叫坠胡),是由小三弦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面板改皮为木(也有蒙铜板的)。演奏时,多用顿亏、滑奏等手法,音色悠扬动听,表现力极为丰富。其他伴奏乐器尚有二胡、二弦、笛、笙、唢呐、大提琴等。深泽坠子的初期剧目,多由坠子书中的中、长篇传统书目改编而成,故多连台本戏。如《海公案》 、 《刘公案》 、 《回龙传》 、 《大宋金鸠计》 、 《丝绒计》 、 《双金线》 、 《双合印》 、 《王清明投亲》 、 《二度梅》等。剧本多用唱词叙述剧情,念白不多。唱词一般为七字句、十字句。六十年代之后,坠子戏从其他剧种移植了一批优秀古装戏,也排演了一些新编历史故事戏,如《审诰命》 、 《杨金花夺印》 、 《花木兰》 、 《秦香莲》 、 《蝴蝶杯》 、 《杨门女将》等。坠子戏也能较好的反映现代生活,五十年代后期,邢台、深泽两个坠子团都积极地创造和排演了现代戏,在观众中留有印象的剧目是《白毛女》 、 《血泪仇》 、 《党的女儿》 、 《夺印》 、 《会计姑娘》 、 《风尘遗恨》 、《大路朝阳》 、 《红旗谱》 (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的五本连台戏)、 《新芽吐秀》等。编辑本段云南方言唱法 坠子戏用河南方言唱念,唱腔委婉清新、优美动听。艺人非常重视唱功,讲究吐字清晰,句句进入观众耳中。加之,所演故事有头有尾,情节连贯,唱词通俗易懂,所以在农村和城市居民中很受欢迎,有“看了坠子,卖了被子”之说。坠子戏,在三十多年的演出中,足迹涉及北京、天津、济南、太原、开封、郑州、石家庄、保定等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给群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大弦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与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什么样的渊源关系?

大弦戏听起来他的琴弦就非常的大,就感觉是一个非常有气势的戏曲表演方式。戏剧里面有非常多的表演形式,比如落腔昆曲,京剧,秦腔大学系等等,这些都是戏曲的各种分支,和这个戏曲发源地的当地文化,人文背景,历史风貌,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那么你既然问大弦戏和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什么样的渊源关系,他们俩肯定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优秀文化发展出来的优秀剧种。梨园戏的发源以及现在发展最好的应该是在河南,所以我建议你如果对大选戏或者是梨园戏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河南感受一下戏曲文化的魅力,顺便还可以去河南的少林寺嵩山逛一逛,那里也是有悠久的武术文化。

要说为什么古代的戏剧发展的这么好,你可以想一下当今的人们,大家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就是拿起手机,刷手机,刷游戏,看电视剧,所以古代人看戏就跟现在的人看电视剧是一样的,古代的娱乐设施娱乐活动比较少,大家可以一起出行,和自己喜欢的人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出去共同欣赏的事情就是看戏,在戏中感受百态的人生,感受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有趣生活,同时也能在戏剧中,悟得人生道理。

虽然现代人的生活丰富又多彩,休息的时间可以自己独自在家看书赏花玩游戏,看电视剧,也可以三两好友出去携手逛街,赏花,看帅哥,但是并不影响我们戏剧的,继续发展。

请教到底谁是稀有剧种

你这个图片没有给出一个全株整体照片,以至于不好判断,提供一个参考。

Angiopteridaceae莲座蕨科
Angiopteris观音座莲属

异名:Angiopteris angustipinnula Ching

别名:福建莲座蕨地莲花观音座莲马蹄基马蹄蕨马蹄树牛蹄劳山猪肝等等名字。植株高大,高1.5米以上。根状茎块状,直立,下面簇生有圆柱状的粗根。叶柄粗壮,干后褐色,长约50厘米,粗1-2.5厘米。叶片宽广,宽卵形,长与阔各60厘米以上;羽片5-7对,互生,长50-60厘米,宽14-18厘米,狭长圆形,基部不变狭,羽柄长约2-4厘米,奇数羽状;小羽片35-40对,对生或互生,平展,上部的稍斜向上,具短柄,相距1.5-2.8厘米,长7-9厘米,宽1-1.7厘米,披针形,渐尖头,基部近截形或几圆形,顶部向上微弯,下部小羽片较短,近基部的小羽片长仅3厘米或过之,顶生小羽片分离,有柄,和下面的同形,叶缘全部具有规则的浅三角形锯齿。叶脉开展,下面明显,相距不到1毫米,一般分叉,无倒行假脉。叶为草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光滑。叶轴干后淡褐色,光滑,腹部具纵沟,羽轴基部粗约3.5毫米,顶部粗约1毫米,向顶端具狭翅,宽不到1毫米。抱子囊群棕色,长圆形,长约1毫米,距叶缘0.5-1毫米,彼此接近,由8-10个抱子囊组成。

世界十大稀有植物

世界十大稀有植物分别是:普陀鹅耳枥、绒毛皂荚、桫椤、水杉、天目铁木、百山祖冷杉、巧家五针松、宝华玉兰、元宝山冷杉、水松。

1、普陀鹅耳枥

普陀鹅耳枥为桦木科鹅耳枥属植物,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濒危树种,是我国的特有植物,仅见于浙江的舟山群岛,目前已知全世界野生的普陀鹅耳枥仅普陀山上一株。这种比大熊猫还要珍稀的生物由植物学家钟观光于1930年发现,并于1932年由林学家郑万钧鉴定并定名。

2、绒毛皂荚

绒毛皂荚是豆科、皂荚属的落叶乔木,它的典型特点就是果实密被绒毛。绒毛皂荚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目前全世界存在的野生数量仅有6株,分布在我国衡阳市南岳区,比堪称“植物界熊猫”的银杉还稀少,已经被重点保护。

3、桫椤

桫椤,别名蛇木,是桫椤科、桫椤属蕨类植物,有“蕨类植物之王”的赞誉。桫椤是能长成大树的蕨类植物,故又称“树蕨”。桫椤的茎直立,中空,似笔筒,叶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端,是已经发现仅有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

4、水杉

水杉,裸子植物杉科,落叶乔木,为孑遗植物,远在中生代白垩纪,地球上已出现水杉类植物,并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冰期以后,这类植物几乎全部绝迹。

5、天目铁木

天目铁木,又名小叶穗子榆、芮氏铁木、浙西铁木,属桦木科、铁木属,是中国特有种,也是世界濒危物种,全世界范围内目前仅在浙江天目山遗存5株,而且还损伤严重,可以说比国宝大熊猫还珍贵。

6、百山祖冷杉

百山祖冷杉为松科冷杉属的一个树种,是全世界十大最稀有的树之一,与普陀鹅耳枥同为中国特有植物。百山祖冷杉仅分布在浙江南部百山祖南坡海拔1700米以上地带,一般高约11米,树皮灰白色,有不规则龟裂,叶为条形。

7、巧家五针松

巧家五针松,又称五针白皮松,是松科松属的植物,为常绿乔木,生长在海拔2000至2350米潮湿的山地林地中,树高可高达30米以上,老树树皮暗褐色,呈不规则薄片剥落。该树种由于数量极其稀少,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8、宝华玉兰

宝华玉兰是木兰科木兰属的植物,为中国特有植物,落叶乔木,高达11米,胸径达30厘米,树皮灰白色,平滑。本种花直径12厘米,芳香艳丽,为优美的庭圆观赏树种。

9、元宝山冷杉

元宝山冷杉也是松科冷杉属植物,常绿乔木,高可达25米,胸径60-80厘米,树皮暗红褐色,呈不规则块状开裂。该树种也是中国特有种,仅分布在我国广西,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10、水松

水松,为柏科植物,半落叶乔木,高8至10米,最高可达25米,枝稀疏。该树种主要在中国生长,少数分布在越南与老挝,为水松属唯一一种,是孑遗植物。作为世界十大最稀有的树,野生水松数量也少得可怜。分布在我国的野生水松总株数不到1000株。

求[世界知名的剧种,戏剧,还要说下特点和代表剧目,越详细越好,最详细的追加100分~!

中国戏曲剧种介绍

【京剧】

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它是由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的。它从产生到现在约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

清代乾隆以来,昆曲、弋阳腔、秦腔等曾先后进入北京。1790年安徽著名艺人高朗亭率领有名的徽戏“三庆班”进入北京,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以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入京,和“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盛极一时。此时,昆曲、京腔(弋阳腔入京后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渐冷落下来。约于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 剧和徽剧出于同一源流,因而时常合班演出,声腔上相互结合。后来,徽班又吸收,溶化了昆曲、梆子、京腔的精华,在剧目,音乐,身段、服装、化妆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结合北京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便逐渐形成了京剧。当时称为“皮黄”,又名“京调”。

1850年前后,京剧在四大徽班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著名演员,时称“老生三鼎甲”。他们对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突出的贡献。

京剧艺术比其它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和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唱,做,念、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在舞台表演上富于鲜明的舞蹈性和强烈的节奏感。

一百多年来,京剧著名演员先后辈出,特别是不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形成不同风格的流派,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京剧艺术的珍贵财富。

解放后,京剧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就。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并成功地演出了许多现代题材剧目,为京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京剧艺术代表团还多次出国访问演出,轰动了世界艺坛。

【昆曲】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又称“昆山腔”。明代嘉靖时期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诸种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间小曲等多种艺术成分,创造出一种轻柔委婉的“水磨腔”。与选氏同时的剧作家梁辰鱼专为昆山腔编写了《浣纱记》一剧,演出后轰动江南,并迅速流行全国。明末清初,昆曲一度繁荣,在艺术上更加精致完美,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的剧种。至乾隆时期,昆曲艺术被统治阶级所掠夺,内容趋向宫廷化,以致脱离人民群众而渐衰落,到解放前夕,已濒临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昆曲在剧本.唱词。唱腔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苏剧团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贯》,轰动全国。1957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昆曲剧院。昆曲这个古老的剧种,又焕发出艺术的青春。

昆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较高。发音,吐字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昆曲曲调是曲牌体,每出戏由成套曲牌构成。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表演细腻,身段动作和歌唱紧密结合,舞蹈性很强。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有时也用三弦、笙、唢呐等。

明代中叶,昆曲向北方流传,经许多艺人的努力,将昆曲和北方地区语言相结合,形成了“北昆”;原来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昆曲,则被称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戏较多,表现风棚U健豪放;南昆则注重音韵吐字和细腻做工,比较清婉缠绵。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京剧和湘剧、川剧等地方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

【评剧】

评剧是全国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七十年的历史。它源于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来吸收了东北“蹦蹦”的腔调,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称。最初为对口演唱形式,近似东北的“二人转”,后来陆续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击乐.滦州影戏、乐亭大鼓和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变为“奉天落子”,最后成为现在的评剧。成兆才是早期评剧的著名演员和剧作家。他创造了许多新腔,并创作改编了一百余种剧本,对评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 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河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辛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绝迹。1958经中国评剧院发掘整理,始重现于舞台。《花亭会》就是经过整理并由青年演员继承下来的一出好戏。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初名“直隶梆子”,后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始改今名。它渊源于陕西秦腔的梆子系统。大约在清代中叶以后,由山西蒲州梆子流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清末曾在北京盛极一时。后来梆子和皮黄曾同台演出,互相交流、吸收,使梆子在艺术上日趋完整。北京的直隶梆子吸收皮黄精华之后,又称“京梆子”。辛亥革命后,许多出色的梆子女演员不断涌现,给梆子剧种带来了新生面,使其唱腔音乐发生了较大变化。

河北梆子流行时,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尤其是在河北中、北部及京、津地区最为群众喜闻乐见。河北梆子的唱腔高亢激昂、刚劲挺拔,主要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等板式,还有近百支用于舞台伴奏的曲牌。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河北梆子在河北一带农村得到广泛发展。但在国民党统治的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则日渐衰落。解放后,河北梆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对过分喧噪的锣鼓、梆子进行了革新,创造了新的唱腔,使其在慷慨雄壮之中兼有柔和悦耳、优美动听的特色。

【老调】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河北省地方剧种之一。约产生于明朝末年。它长期流传在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腔朴实、激越、刚健,有头板、二板、安板、起板、拨子板、送板、留板、哭板等多种板式。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子、笙、二胡、三弦等。流行地区以河北保定为中心,分东路(高阳、安新一带)、西路(保定西部地区)、南路(石家庄一带)。各路唱腔无甚大区别,只是落腔有所不同。老调表演形式完整,行当齐全,传统剧目较为丰富。《潘杨讼》是较有影响的剧目,已拍摄成戏曲影片。

【丝弦戏】

丝弦戏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是北曲“弦索调”的一个支脉,古名叫“弦索腔”。丝弦戏原来没有女演员,男女角色都由男演员扮演,形成了唱腔真假声交替运用的特点。丝弦的伴奏乐器,长期沿用两把柳琴与两把三弦,清咸丰年间,因与老调梆子经常同台演出,主要伴奏乐器改用了老调的中音板胡,其它乐器也有增减。在发展过程中,又受昆曲、河北梆子、京剧不同程度的影响。它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的广大农村,及山西部分地区。丝弦的唱腔既高亢又宛转,以板腔为主,分越调与管调两个系统,又各有多种板式。解放前夕,丝弦仅存一两个专业班社。解放后,丝弦有了较大发展,并有女演员参加演出,丝弦的优秀传统剧目《空印盒》曾搬上了银幕。

【平调】

平调是河北省的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冀南武安县一带,也 称“武安平调”。流行于冀南、豫北和晋东南广大地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平调的产生,据传始于明末清初,由武安艺人汲取了豫j[淮调的特长,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演变而成。

平调属于“梆子戢”,行当齐全,善演历史戏。它的唱腔属板腔体,结构 较完整,旋律优美,长于抒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悲板等近二十个板头。音乐伴奏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百余个。从前,伴奏乐器主要有二弦,轧琴等;;解放后又增加了笙、笛、板胡等。在表演上具有活泼、粗犷、激昂,豪放的风格特点。其代表性剧目有《三进帐》、《铡陈士美》、《金钟记》等。

【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区乐亭、滦县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流行于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区以及东北三省各市县、它是一种有着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抗日战争以前常在农闲聚众演出,征上述地区的乡镇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的唱腔音乐尤为群众所喜爱。

唐山皮影的唱腔是从一种纯说唱形式的“大福影”演变而来的,它是一种男女分腔的,有着多种腔调(如平调、花凋,阳韵平调、河东调.滦河调,吟腔),·多种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紧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体。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前辈艺人的发展创造,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以前是一把小三弦,后来逐渐被四胡所代替。

【北京曲剧】

北京曲剧是解放后在单弦等曲艺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剧种。单弦是北京广泛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用第三人称说唱故事过去有时用两个以上演员化装演唱,便叫彩唱牌子曲。今天的曲剧就是脱胎于牌子曲的戏曲形式。1950年曲艺演员魏喜奎等人首先演出了《新探亲》叫做新曲艺,以后改称曲剧,陆续演出了《柳树井》、《罗汉钱》、《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骆驼祥子》等剧目。

北京曲剧的曲调种类很多,生动活泼,并且念字清楚,易于表现现代生活。

【二人台】

二人台是内蒙西部地区最为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并广泛流传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一带。;最初只有两个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故名“二人台”。它是在当地小曲“丝玄坐腔”的基础上,吸收了“社火”歌舞及蒙族民歌演变而成。有近百年的历史。二人台的剧目内容多为生活小戏。二人台音乐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所采用的曲调是从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来的).:音阶跳动大,滑音,装饰音多,具有悠扬、开阔、粗犷的风格。伴奏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三弦等,用“四块瓦”(竹制乐器)击打节奏.

解放前,二人台曾受反动统治的摧残。解放后在剧本,表演、音乐方面作了一系列改革,演出形式和表演内容都有很大的改进。

【吉剧】

吉剧,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东北其它民间艺术和借鉴其它地方戏曲的长处,融合提炼,于1959年诞生的.流行于吉林省:

吉剧的唱腔音乐,包括“柳 调”和 “咳调”两大类,各有一套曲牌。这些曲牌是“二人转”音乐中有代表性,而且适于戏曲化的部分。它被吸收到吉剧中后,按照“板腔体”戏曲音乐的规律,形成了三节板、正板。快正板.抢板,行板、散板、流水板等多种形式。主要伴奏乐器是;板胡和唢呐。吉剧的表演,继承了二人转唱,扮、舞、说,绝(手绢、扇子等绝活)等五功,并吸收了其它剧种的表演特长,而发展形成独特的风格。经过整理,恢复上演的《包公赔情》和《燕青卖线》等剧,展现了吉剧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成就。

【晋剧】

晋剧又称“山西中路梆子”、“太原梆子”,解放后定名晋剧,是山西的主要地方剧种。它和蒲州梆子,北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流传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以及内蒙、陕北等广大地区.晋剧是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在晋中秧歌的基础上,吸收蒲剧、昆曲、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乐成份,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逐步发展并盛行起来的。它的唱腔既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而又圆润工细。经常用大没唱词来表现戏剧情节,用对唱代替对白。在板类上,主要有四股眼.夹板、二性、流水,以及用来表现激昂情绪的介板和表现悲痛的对白。它的每个行当各有不同唱法;唱腔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晋剧的许多技巧表演,如翎子功,鞭子功,梢子功(甩发)也是很驰名的。

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一带,不少艺人曾演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为抗日战争服务。解放后,·晋剧出现了《打金枝》,《蝴蝶杯》、《刘胡兰》等许多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

【蒲剧】

蒲剧因其发源地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而得名、又称“南路梆子”、“蒲州梆子”。晋南群众又称之为“乱弹”。它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中最古老的一个剧种。山西、河北,河南几省的梆子戏,都曾受它的影响。蒲剧是晋南人民喜爱的剧种,在豫西、陕东、·甘肃、宁夏,带也有广大群众基础。追溯源流,它是由“铙鼓杂戏”演变而来,至明嘉靖年间已基本形成,分为西路和南路:南路较文雅,细腻;西路则火爆,豪放。蒲剧的音乐高昂、强烈,音节跳动性大,调活泼,感染力很强。它的,吕腔板类繁多,有慢板.、二性、流水、间板、滚白等多种。在表演上夸张性很强,有“耍翎子”,“耍帽翅”等多种特技。

解放前,这个剧种受到统治阶级的鄙视和摧残,戏班四散,艺人转业谋生,已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经过挖掘整理和革新创造,蒲剧艺术得到恢复和发展。《窦娥冤》一剧曾拍成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流行于晋北、内蒙及冀西北一带地区。渊源于蒲州梆子,清同治、光绪年间即已盛:七七事变后,由于日寇摧残,班社解散,艺人改业,几乎濒于绝灭,迄至一九五四年山西第一届戏曲会演才重新恢复起来。

北路梆子的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剧相近,但音凋更为高亢,富有塞外山野味。特别它的“弯调(即花腔)”,唱起来千变万化,婉转动听。唱腔板式主要有:慢板,夹板、二性,三性、垛板、流水、箭板,滚白等。北路梆子擅长大段的演唱,每句基本遵循弱起强落”的规律,但由于按字行腔和依情演唱,听来变化多姿,绝不单调。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也叫“ 晋东南梆子”、“上党宫调”,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相传明末起源于泽州(今晋城)一带,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地区。“上党”一词,是因晋东南为古“上党郡”而得名。

上党梆子的表演,无论台步、身段都具有咀犷、古朴的艺术特色。唱腔高亢、活泼,曲牌相当丰富,特别是“花腔”一类曲凋,优美动听,独具格调。除梆子腔调外,过去也兼演一部分罗罗腔,昆腔口皮黄的剧目。

【秦腔】

秦腔是西北地区主要的地方戏曲之一,它是在陕西关中地区生长起来的。周代以来,关中地区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剧种,大约于明代在陕、甘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清初,得到蓬勃发展,广泛流传到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秦腔在发展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演变为三路: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西路秦腔,又称西府秦腔;中路秦腔,又称西安梆子。秦腔本来是陕西各路梆子的总称,后来习惯地指西安秦腔。它兼有各路秦腔之长处,流传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带。

秦腔创造了我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成为梆子腔(乱弹)系统中的代表剧种。现在北方几省的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很不相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秦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在曲调上有“欢音”和“苦音”之分;在板式上主要有慢板、尖板、滚板、摇板、代板等五种,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在表演上,朴实热烈,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很浓,并有喷火,跌扑、耍髯口等多种特技。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一些秦腔剧团进行了戏曲改革工作,曾创作演出过《穷人恨》、《血泪仇》等现代剧目,深受抗日军民欢迎。解放后上演的《三滴血》,:赵氏孤儿》《红梅阁》等经过改编的传统剧目,展现了秦腔

艺术发展的新成就

【鄂剧】

鄂剧也叫“曲子”、“迷胡子”是西北人民喜爱的戏油形式之一。它流行于陕西各地以及山西.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由

郡县、鄂县的山歌、小调、童谣等发展而成。清代中叶已在舞台上演出.在发展过程中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多发挥小曲子的长处,活泼明快,健康优美。西略则重大曲’,曲调优雅、悲壮,唱时比较缓慢。中路则介乎二者之间,唱法上受秦腔影响较大,听起来高昂悲壮。

郡鄂的曲牌非常丰富,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伴奏上,在“地摊子”演唱时比较简单,只有三弦、板胡、星子及四块瓦(四片竹板制成之节奏乐器)等。搬上舞台以后,吸收了秦腔等剧种的打击乐,加进了二胡等弦乐,使乐队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十二把镰刀》等新歌剧,就采用了郧鄂的曲调。

【碗碗腔】

碗碗腔,原为流行于陕西省东部一带的皮影戏。由于乐器中有小铜碗,配合月琴,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因而得名。它虽是地方小戏,但形式完整,行当齐全,并具有悠扬清丽的音乐和生动感人的唱词。它的剧目大都是本戏,折子戏很少。碗碗腔在音乐上吸收了秦腔、蒲剧、郧鄂,晋剧等曲调因素,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唱腔。主要板式有:头回南路、二回南路、东路腔.紧板,滚板、扬句子、花花腔、西厢调等。伴奏乐器以月琴、硬弦、二胡为主,运用起来非常和谐,而且极富变化。1956年在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舞台剧,流传于陕东.晋南,晋中一带,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陇剧】

陇剧是建国后在陇东道情的音乐唱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年轻剧种.陇东道情是流行于甘肃东部环县,庆阳一带的皮影戏。它在造型。表演(皮影操作),特别是音乐上,都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深为群众所喜爱.解放前,它遭受反动统治阶级的摧残,艺术上得不到发展。解放后,经过挖掘和整理,于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成立了专业剧团,并正式定名为“陇剧”.以后,先后排演了很多大小型历史剧和现代剧。其中大型历史剧《枫洛池》,受到观众的好评。

陇剧音乐旋律开阔、优美,节奏自由明快。它的唱腔有“慢板”、“飞板”、“新板”。“滚白”等多种,并有“伤音”“花音”之分。其中“簧”(即唱腔中的拖腔)和“嘛簧”(即唱腔中帮腔)的运用,形成了陇剧音乐的独特风格, 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有四胡,海笛等。

【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等部分地区,是由明代流入的案腔、蒲州梆子同河南当地民间戏曲结合而形成的。由于长期在农村演出,带有 浓厚的乡土气息,唱工多,口白少,长于表达多种多样的感情,表演风格朴实清新,深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

现在的豫剧主要分“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个流派。豫东:凋以商丘,开封为中心,演唱用假嗓,声音高亢,多用花腔,较为活泼轻快,又称“上五音”“祥符调”和“沙河调”是其支派。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演唱用真嗓,曲凋低回婉转,尾音低落;又称“下五音”。腔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飞板、栽板、滚板等多种板式。主要伴奏乐器有瓢胡,月琴,横笛、梆子等。文武场曲牌有几百种之多。流传的传统剧目达四百余出。解放后,豫剧在演出现代剧方面曾取得很大成功,《刘胡兰》,《朝阳沟》、《李双双》、《人欢马叫》等都受到群众广泛的欢迎。豫剧现巳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

【越调】

越调,河南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和湖北北部地区。它是在元,明时期流行于民间的弦索的基础上,受到秦腔、汉剧的影响,至明末清初时形成的。

越调的音乐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伴奏乐器以四股弦为主,兼用卧笛、月琴、三弦等。过去它以善演悲剧著称,解放以来,由于音乐的革新和剧目的变化,在表演喜剧上已有可喜的成就。现在河南流行的越调分两个流派。一是南阳地区的越调,它保持着大越调的特色,唱的节奏较慢,慢板第三个字要用假嗓拉后腔,唱腔用的曲牌较多。另—是豫南,豫东的

越调,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解放以后;有了较大革新,不再用假嗓拉后腔,所唱的节奏比较快,适于表演现代人民的生活。

【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又名“河南曲子”,是河南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它是在民间说唱音乐——鼓子曲均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它的曲牌大多是明,清以来流行于中原的民歌,俗曲。演唱时以三弦、琵琶,古筝等弹拨乐器伴奏;曲调委婉动听,但缠绵曲折有余,跳荡激越不足,为着适应群众新的欣赏需要,一些轻快活泼易于上口的曲牌,开始在洛阳一带的鼓子曲中演变分化出来,以踩“高跷”演“故事”的形式演唱了一些生活小戏,音乐伴奏也变为以音量较大的坠胡为主,人们称这种曲子为“小报曲子”。原有的鼓子曲仍流行于南阳一带,称为“大调曲子”这种改革是从说唱过渡为戏曲的一个重要转折,到1926年前后便正式在舞台演出。

解放后,曲剧音乐唱腔有了很大发展,其中有些腔调已打破了原曲牌音乐的局限,逐渐接近板腔音乐,克服了不善大段宣叙的缺陷,。同时又对 原有的曲调加以丰富变化,从而增强了表现力。

【吕剧】

吕剧过去称为“上装洋琴”或“洋琴戏”,是在山东琴书(坐腔洋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剧种。清末,广饶县的琴书艺人时殿元、 谭秉伦等将“坐腔洋琴”里的节目化装上演,受到群众欢迎。这时,化装演 员要同时演奏乐器,后来,.伴奏和演唱分开,发展成为“洋琴戏”。它的流行地区不断扩大,逐渐遍及山东省各县市,在农村,尤为妇女群众所喜爱。

吕剧的传统剧目除部分本戏外,多系以民间传说及家庭故事为题材的小戏。吕剧的唱腔较为简单,朴实,平易近人,它的曲调主要有“四平腔”和“二板”两种,演唱时由演员根据剧情自由运用,长于抒情和表现现代生活。解放后,成立了专门机构,重点对吕剧进行了整理,研究,创作演出了《李二嫂改嫁》等具有影响的剧目。在音乐上,吸收了北方其它梆子剧种的音乐特色,创作出了一些新的曲调,充实了吕剧音乐的表现能力。吕剧已经发展成为较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

【柳子戏】

柳子戏,又称“弦子戏”,是山东的一个古老剧种。明末清初时由河南.山东一带流行的“黄莺儿”、“山坡羊”等弦索小曲发展而成;后来又吸收了更为通俗的七字句说唱一一“柳子调”,便以“柳子戏”命名。它是皮黄剧泄未盛:行以前,——般所说的我国“南昆、北戈、东柳、西梆”四大声腔之一。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江苏,河南三省交界的地区。

柳子戏的传统剧目大部分用俗曲演唱,还包括了一部分离腔、青阳,昆曲,乱弹、罗罗,娃娃、微调剧目及唱腔。曲调曲折委婉、优美动听,有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四种。曲牌二百余支。伴奏乐器为三弦、笙,笛。柳子戏在表演艺术上,有深厚的基础和独特的风格,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粗犷细腻兼而有之。

柳子戏在解放前备受摧残,近于湮没。建国后,成立了山东省柳子剧团,使这个剧种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该团整理了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其中《孙安动本》一剧获得人们的赞许。

【黄梅戏】

黄悔戏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源于湖北省黄悔县的“采茶调”。“采茶调”在鄂、皖,赣三省毗邻地区广泛流行,与当地民间流行的舞蹈、曲艺相结合,逐渐形成为民间小戏,安徽人称它为“黄梅调”,解放后改秤黄悔戏,

黄梅戏早期多演出“两小戏”(小丑,小旦)和“三小戏”(加上小生)。后来受“高腔”影响,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清道光以后,黄梅戏流入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曾与徽剧同台演出,深受徽剧的影响;此外,还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得到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解放后,黄梅戏发展很快,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

黄梅戏曲调丰富,共有一百多种,如“评词”,“二行”、“三行”.“火攻”,“彩腔”、“仙腔”等。黄梅戏用安庆地区的语言演唱,加之唱时一律用本嗓儿,所以使人感到语言易懂,字音清晰。

【庐剧】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以大别山地区的民歌和淮河沿岸的民间舞蹈为基础发展而成的,约有二百年的历史。1955年改名为庐剧。在发展过程中受过徽剧、京剧的影响。现在是安徽地区广泛流行的一个剧种。由于流行地区不同,又形成了几个不同流派:西路流行在六安。霍山一带,唱腔比较高亢、粗犷;南路流行在芜湖、南陵一带,唱腔比较细腻、柔和;中路流行在合肥、巢县,唱腔兼有西路、南路的艺术特色。

庐剧在长期流行中,曾不断向安徽民间曲艺(如“锣鼓书”)。戏曲(如“目莲戏”、“徽剧”)等艺术形式吸收养分,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音乐唱腔+曲调有一百多种,主要分“花腔”和“主调”。“主调”又根据不同行当有不同特点,有“老生调”,“寒调”等区别。在剧目和表演艺术方面,也十分丰富多采。

(泗州戏) 泗州戏,俗称“拉魂腔”,是安徽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淮河两岸。它与山东。江苏的柳琴戏同出一源,在安徽流传时间很长,并有所丰富发展。最初是以说唱形式出现,常年用“唱门子”、“地摊子”等形式在农村流动演出,后吸收花鼓灯的舞蹈丰富其表演艺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泗州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泗州戏的唱与白结合得非常紧,唱腔富于变化+婉转动人。它以表演劳动人民生活小戏见长,如《拾棉花》,《走娘家》等都是有影响的剧目。

【汉剧】

汉剧,旧名“楚调”,也称“汉调”。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而演变出来的西皮为?/div

亚洲三大最有影响的木偶戏是什么?具体点细说

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而临高木偶戏就是中国木偶艺术中稀有的剧种,艺术独特,其最大特点是人偶同台,演员与木偶同扮一个角色,表演有时以偶为主,有时以人为主,演员的唱做念打饶有风趣,广为群众喜爱,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

临高木偶戏是一种民间小戏。用临高方言(属泰语系)演唱,重比兴对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流布于海南省临高县和澄迈、儋州部分地区以及琼山的博片、遵谭、十字路,海口市郊区的长流、荣山、秀英等临语地区。2006年临高人偶戏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独特 多姿多彩

临高木偶戏唱腔,主要以〔啊哈〕、〔朗叹〕为主。后来从临剧中吸收了〔快板〕、〔哩哩妹腔〕、〔七字板〕、〔丑脚板〕、〔小放牛〕、〔嗳嗬哩〕、〔平板〕、〔月光光〕、〔白芙蓉腔〕、〔哭板〕等以民歌、民间音乐经整理、创作而成的唱腔。此外,还吸收了琼剧的〔程途〕、〔叹板〕、〔苦板〕、〔江浪腔〕、〔教子腔〕等板腔。

早期的乐队建制有五人,乐器有大、小唢呐,三弦(或秦琴)、椰胡、竹笛和打击乐。六十年代后,乐队增至十人左右,并增设了扬琴、二胡、月琴、笛子、秦琴以及西洋乐器大提琴、黑管等,打击乐也由原中鼓为主转为以大小木鱼为主,兼用板、鼓、镲、钹、锣的击乐结构。

在表演上,由于“人偶同演”和“单纯人演”两种形式同时并存,互相促进。演人偶戏,注意发挥人与偶,偶与偶,人与人等人偶之间互为一体的多姿多彩的表演方法;演临剧则吸收了广西桂剧、壮剧、琼剧等兄弟剧种的水袖功、扇子功、手巾、台步等技巧,使表现手段更趋丰富。

早期的人偶戏演出,各行当角色的演员均不化妆勾脸。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不论各行当角色的演员均为化淡妆、俊扮,不勾画脸谱。但木偶偶像的脸谱则较丰富。如老行中老夫、花脸(老父)、山贼和丑行中的官丑、小丑,均勾画脸谱,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生旦都塑造得十分俏俊美丽,丑角则都被雕刻得非常丑恶,胖者肥头肥脑,瘦者皮包骨头,对比十分鲜明。在色彩上,有红脸、白脸、黑脸、五彩脸几种,人物身份不同,分别漆上不同的颜色。

中国木偶戏正式形成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是在南北朝,特别是北齐时代(公元550至577年)。

相传,南宋时期,木偶戏从大陆传入琼岛后,很快在海南繁衍发展。在临高县,民间的驱魔逐妖、去病除灾、祀神还愿等活动,多请木偶参与。这种开始纯为祭神的活动在后来历代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人们借以娱乐的方式。

早期的偶像,多取神、佛之形,大小如拳头,故又称“佛子戏”。其后,偶像逐渐增大并人形化。如民间老艺人陈和成几代相传的二十多个木偶像,其中三个脑后刻有“康熙”字样。因其艺术特点为演出时不设布幛,人与偶同台表演,即表演者手撑木偶,化装登台,唱念做打,均与所持木偶同演一个角色,其表演形式,或操作木偶做戏,木偶为上半身,演员配以身段步法,或以演员的表情补充、丰富偶像表情之不足,所以,民间称此木偶戏为“人偶戏”。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为人操纵的戏具。

元、明、清以来,木偶戏由城入乡,多种风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艺术,也因地域不同,出现多种多样的造型特色:泉州嘉礼戏,漳州布袋戏,广东杖头,潮州铁枝,合阳线戏,吴桥扁担戏,四川大木偶,花样翻新。或行当齐备(生、旦、净、丑俱全),或工艺精良,或精雕细琢,或旷达写意,风韵各异,出现了江加走、徐子清这样闻名于世的雕刻大师。民国以后,尤其近几十年,木偶戏由民间走向专业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剧场,木偶造型逐步现代化,雕绘工艺达到了相当高 度,就整体而言,当今中国木偶造型艺术的水平,是与时代同步的。

中国木偶造型艺术的轨迹,大体分三个阶段:

⑴三雕七画阶段。由艺人先雕头形,再画脸谱,以区别人物,造型主要靠画脸。

⑵雕绘结合阶段。造型、雕刻、绘画并重,讲求创造性和技法性,出现了专业偶头艺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属这两个阶段。

⑶可塑性与随意性阶段。现、当代木偶造型艺术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产品,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和时代审美趋向,设计、制作木偶,使之更富夸张性,更具木偶艺术特点,不仅摆脱了单纯戏曲化的传统,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追求,构成了绚烂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这是中国木偶造型艺术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宋元以降,即流传于泉州地区,俗称“嘉礼戏”。经数百年传承,逐渐形成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演出规制、表演“线规”、偶像制作工艺及丰富的演出剧目和独特的剧种音乐—— “傀儡调”。

木偶戏数百年来已成为泰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泰国木偶以精致的形象而不同于欧洲的木偶戏。它被认为是亚洲最有影响的三大木偶戏种之一。

泰国木偶身高40厘米,是半身形木偶。由头部、木偶主骨架与肩部构成,以特制衣服掩饰,衣袖两边都由内细骨架结成手部,泰国木偶戏是由人与木偶同台演出,木偶戏表演时演员左手握着主骨架,右手却握着细骨架同时进行表演,演员的默契配合必须花数年时间培训的。

1998年,泰国木偶家艺术团( Bann Tookkatoon Hoon Krabok )成立。继承了木偶戏表演艺术精华,并使泰国木偶戏走向全球。

对东南亚的人民而言,木偶戏象征着童年、欢乐与传统文化;随着观光业的兴盛,越南独具特色的水上木偶戏,得已视为国宝耀眼的展现于观光客的面前,一出出扣人心弦的剧目,独特的表演方式 ,在在显示其与众不同的魅力,是游客畅游越南的首选节目。

水上木偶戏,是越南最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台戏,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木偶戏,它稀奇的地方,就在于木偶戏于水池面上演出;表演者必需长时间浸泡于水中,利用其强劲的臂力及纯熟的控绳技巧,让玩偶生灵活现的演出各项传说故事,其动静合宜的神态令人拍案叫绝。

越南的水上木偶剧是一项极富娱乐性质的艺术表演,通常都在越南乡村各处的池塘畔表演,观光客想看的话,在河内市有专门表演的戏院,每天晚上只表演一场。表演是在水上搭一座红瓦砖顶的小水榭,称为「水上神亭」,用一张竹帘从上垂到水面,操纵木偶的人就躲在竹帘后,木偶则固定在细竹竿的一端,另一端由人操纵,这些木偶的造型都非常可爱,也有鸭、鱼、船、青蛙等动物造型配合演出,戏的内容多取材自越南历史故事,以及民间传说如「斗牛」、「打秋千」等,演奏音乐和唱戏或对话的人则坐在亭子旁边。

这项自越南李朝时期( Ly dynasty,公元 1010~1225 年)即开始出现的艺术表演,源自于湖泊、池塘遍布的红河三角洲一带,由于水上木偶戏是以水面为舞台,在乡间地区,那些天然湖泊和池塘,就是最佳的免费表演场所。自水上木偶戏创始以来,逐渐从越北地区传至全国,更在18世纪达到全盛时期,并且以多样化的剧目吸引观众,风靡全越。

据说,在越南的李朝时期,水上木偶戏是一种向皇帝祝寿的艺术礼仪,一般的人民不可能有机会观赏到如此独特的表演。过去,并没有所谓专业的水上木偶剧团,因此,这项技艺都是靠代代相传的家授方式流传下来,而今,这些老一辈拥有此项技艺的人,都成了越南各地水上木偶剧团的最佳导师。目前,在越南的河西山( Ha Tay Son)省的师傅庙(Thay Pagoda)内的龙池湖(Long Tri Lake)上,还保留着一座古色古香 、近乎完整的水上木偶戏表演台,湖边并设有观众席,这是古早典型的戏台,不像现在的戏台都搭在人工水池上。

水上木偶剧将木偶与水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剧情多以越南人的生活百态及民间故事为主,一场完整的越南版水上木偶戏表演,大约需2小时,节目内容真实刻画出越南人民的生活历史,有赴京中举的剧目出动木偶数最多,很有看头。

水上木偶剧都是在描写越南人面对大自然的威胁、或是敌人的侵略时,如何去保护自己国家的故事 ;也有描述越南的农夫在辛勤的耕作与收成后,如何去享受农暇的情趣;也有那科举考试获金榜提名者衣锦还乡的场面,另外像一些民俗活动如舞狮、仙女舞蹈、凤凰舞,以及还剑湖金龟索剑的越南神话故事…等,从这些剧目的内容,多少可以看出越南人民重视本土的艺术特质以及历史文化的态度。还箭湖金龟索箭是越南有名的传说故事。

越南最具代表性的水上木偶剧团是河内的升龙剧团,并拥有自己专属的戏院…,位于河内还剑湖旁丁先皇街57号B的升龙水上木偶戏剧院,每天晚上,升龙戏院均安排二场演出,每一场有17个剧目,演出时间是90分钟。戏院里的设备很简单,在一个深及腰部的水池上,搭着一座似宫殿、庙宇般的戏台背景,下方是几片竹帘垂至水面,两旁有树木、芭蕉等乡村景致的装饰画板,观众就坐在水池的前方。

戏院里约可提供300个座位,却几乎是座无虚席,前往观赏的人以外国游客占绝大部分。戏台的左方设有乐团席,这里表演的每一个节目,都由此一专属的乐团配乐或配音,他们演奏的是越南传统的乐器,有时也按剧情需要配上歌唱,整个现场气氛非常热闹。

那些木偶的造型都非常活泼而且带着滑稽的笑容,木偶的手足都有活动的关节,操纵木偶的人站在竹帘的后方利用长竹竽及细线,让木偶或跳跃、或划船、或行走、甚至表演特技…等,都能活动自如,木偶在水上表演,竹竿则隐藏在水中。

每当一个剧目开始,各种造型的木偶自掀开的竹帘后面出来,结束时再退回帘后,像渔夫捕鱼、钓鱼、捉青蛙、捉狐狸、儿童游泳戏水、凤求凰、舞狮、仙女下凡、金龟索神剑等,都是非常普遍的水上木偶戏的剧目内容,全部的节目贯穿相当紧凑,往往把观众从一个惊愕带入另一个惊愕,并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以及开怀的笑声。

在外国人的眼中,欣赏一场水上木偶剧的谐趣以及表演艺术,要比每天晚上泡在那些舞场、酒廊、卡拉OK里要好太多了。

表演结束的时后,操纵木偶的表演者会全部从竹帘后面走到前面来向观众谢幕,很多观众在此时才晃然大悟,原来这些表演者一直都是站在水中呢!不由心中对他们升起敬意。如果对这些可爱的木偶有兴趣的话,只要到河内市区的艺品店去逛逛就可买得到。

除了河内的升龙戏院安排水上木偶戏演出之外,同样位于市区的文化古迹-文庙内也有一座白天开放的戏院,但与升龙戏院比较起来,不论是节目内容、表演者的技巧技术、或者戏台的精致程度都比升龙戏院逊色许多,不过,却也便于来去匆匆的国际旅客欣赏。因为升龙戏院的节目要晚上才演出,而文庙内的戏院,只要是文庙开放的白天时间内,不论何时皆可购票入内欣赏

虽然水上木偶戏源于北越,但在南越的胡志明市亦有水上木偶戏团,并且在推广方面不遗余力。过去,胡志明市有一家「幼笋」剧院,却不幸在1993年的一场火灾中付之一炬而被迫关门,直到去年该戏团才又另辟天地,在战争罪恶馆内的空地上重新搭建一座简单的戏院,便于到此一游的旅客顺道欣赏。

想一睹越南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吗?水上木偶戏绝对不会令您失望,它会触动悸动的心,勾起对童年种种回忆,让旅程留下鲜活难以抹灭的记忆。

日本国内文缤纷多彩,有的是泊来事物,有的却是历史悠久的古典娱乐。例如:

能剧:它是一种极高尚的舞台艺术,朴素的抒情的戏剧,演出于神道节目的宗教祭典。

台词的押韵和情节的朗诵,古典音乐和演员象征性的动作等等,便是能剧的特征。演员所穿,是十五世纪当时的古装。主要的角色还带面具,表示其各个的特征。

能剧舞台的台顶,很象神道寺院的屋顶。设备简洁,很适合能剧的本质。

歌舞伎:歌舞伎是比能剧更大众化的一种戏剧艺术。与能剧不同,它的成功,来自于广大观众的欢迎和支持,能剧的成功,是受到当初幕府和宫廷方面的赞助的。歌舞伎迥然不同的特色是:押韵的台词、奇妙的舞蹈、悦耳的音乐、豪华的服饰、多彩的化妆以及其他精心设计的饰物。而最令外国人士惊异的是,剧中的女主角总是由男人扮演。大的戏院,都有附注英文的节目单。

文乐剧:这种木偶剧是日本另一种舞台娱乐,不但日本大众爱好它,还享誉国际。木偶戏大都是由三个人来操作,每一个木偶用三条操纵杆来使木偶表演生动的动作。伴奏是固有的音乐和传统的民歌,他们的服装是很华丽动人的。

樱花舞:樱花季节的樱花舞,盛行与京都,穿着鲜艳和服的舞踊人士,其舞姿,在日本传统音乐的声浪之中,分外动人。最闻名的是都踊(四月一日至四月三十日)与鸭川踊(五月一日至二十四日和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七日)。

歌舞剧:在日本很兴盛,著名的有宝冢、松竹等歌舞团,演员都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年青女子。

芭蕾舞及音乐会:在各大都市都很活跃,剧院或音乐厅的设备也好。著名的歌舞剧团或交响乐队都有定期的表演节目。世界著名的管弦乐队或独唱家,也常来日本演奏或演唱。

日本及外国电影:和世界各大都市一样,日本大都市都有很多放映国际影片的电影院,专门上映日本电影的电影院也很多。影片内容有很新的,也有富于历史意义的古老剧情。日本片都用日文,外国片除用原来的外语以外,加有简短日语说明。

购票订座:日本把此种售票处,叫做“P1ay Guides”(娱乐指南)。闹市街头或百货公司多有此种售票场所。售票范围,除戏票以外,还广及各种运动表演的集会。旅游服务中心及大旅社都有那种售票处的电话,需要时可就近一询

这种木偶剧是日本另一种舞台娱乐,不但日本大众喜爱它,而且享誉国际。木偶戏多由三个人操作,每一个木偶有三条操纵杆来使木偶表演生动的动作。伴奏的是传统的音乐和民歌,木偶的服装都很华丽动人。

上一篇:看骨科哪个医院好

下一篇:中国最美的十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