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盔甲

时间:2023-10-04 05:48:11编辑:奇事君

铠甲护体,刀枪不入,冷兵器的古代,铠甲也是取得胜利的保证!当年诸葛亮没有一把火烧了藤甲兵,是很难做到七擒孟获的!那么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铠甲呢?以下是中国古代十大著名铠甲 一代更比一代精良!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铠甲

上阵杀敌,铠甲护身!血溅沙场,刀光剑影,我有铠甲,刀枪不入!中国古代著名铠甲有哪些?中国古代十大著名铠甲什么样子?中国古代十大著名铠甲分别是:商代铠甲、西周铠甲、战国铠甲、秦代铠甲、汉代铠甲、隋唐铠甲、宋辽铠甲、蒙古铠甲,明清铠甲……其中,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大批量装备,并逐渐成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

我个人认为古代中国盔甲最好看的时代无疑是五代时期。

如果让我给盔甲美观程度排序的话,大概是这样的:

唐末五代、宋代、明代或唐代、元代、清代、隋代、魏晋时期、汉代、秦代、先秦。

有关中国盔甲的问题十分复杂,以上只是总论。接下来我详细的解释一下中国盔甲的每个问题。

问题一、

古代盔甲以先秦为界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先秦之前武备的个人配置阶段、另一个是先秦之后的国家配给阶段。

啥意思呢,就是说自秦代之后,武器盔甲的生产和配给是由国家统一制定标准和发放的,在此之前是需要个人自备。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中国的盔甲注定与日本和欧洲的盔甲走的不是一条路。

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总是说“你看日本盔甲看起来非常华丽、样式千奇百怪,中国盔甲似乎和人家比差远了”

没错,因为古代日本属于将军幕府统治,而且实行的是类似先秦、秦汉时期的“封邦建国”制度,所以,在盔甲制作上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所有的盔甲由着大名们的个性尽情的diy,越华丽越好,没人约束。

而咱们中国呢?

如果碰到一个国力强盛、崇尚武力或是分封割据、战乱频仍的时代,那么盔甲的质量与精美度价相对来说就要比其他时期高一些。

如果碰上太平盛世、诗词歌咏的时代,那可就惨了,其盔甲质量必然好不到哪里去。

问题二、

在中国,盔甲、武器历来被看作重要的军备物资,他的所有权只配国家拥有,任何个人和组织在国家没有允许的情况下不得擅自私藏和使用。

否则……

死啦死啦地!

因此,中国古代的盔甲除了清代几乎没有传世盔甲留存下来。

而作为国家统一管制的军需物资也不可能随意陪葬,因此从目前掌握的盔甲实物资料来看,只有汉代之前的一些盔甲完整出土的比较多一些。

之后的盔甲只有零星出土,很少有大规模出土的情况出现。

于是,十分悲催的情况出现了:

我们无法完全的知道自己古代的盔甲究竟长啥样!!!

有人说:不对,尽管实物资料匮乏,但是,古代留存下很多画像砖、壁画、人物画、石雕、人俑等等资料相当多,怎么能不知道我们古代的盔甲长啥样呢?

实际上我可以负责的告诉大家,这些资料还真不够!

为啥?

1、中国古人的艺术风格向来讲究大写意般的“不求甚解”,尽管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没问题,但是从研究历史的角度来说可费了大劲了!

2、程式化的绘画雕塑传统不可信。

咱们古代的绘画雕塑自宋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成熟期,也可以说是高峰,从此之后便走上了下坡路。当然,这是艺术风格方面的问题我们不深谈。

紧接着带来的结果是工匠变得越来越“滑头”。他们做雕塑不在局限于自己所处的年代的盔甲形制的具体风格和潮流,转而自发的践行着“古典主义”。所有的盔甲雕塑几乎都成了“混搭风”,以至于“宋风”遍地。从艺术的角度上无可厚非,但是从盔甲历史的角度上说价值并不大。

综上所述,要判定一个朝代的盔甲是不是好看,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甄别、筛选出符合这个朝代盔甲形制的资料,最好是实物资料,或者是接近实战的盔甲资料。这样对比才有意义。

扯完淡了,下面是图片资料列举:

(我尽量以实物和可信的雕塑绘画资料为准)

第一名、

五代盔甲:

五代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墓武士彩绘浮雕1

这位武士实在是太威风!!大国雄风!

五代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墓武士彩绘浮雕2

五代王建墓武士雕塑

由于所处的年代的特殊性导致了五代时期注定和其他年代有很大的不同,五代盔甲基本上继承了唐代盔甲的形制,同时也有所发展。无论是实战性还是美观程度都属于是中国古代盔甲的巅峰时期。它的细部装饰可能赶不上后期的铠甲,但它的总体感要显得更大气庄重,足以体现一个大国应有的风度。

(这些雕像资料都是从墓葬中出土的,其真实程度较之于殿堂雕塑要高一些)

第二名、

宋代盔甲:

1、艺术化的殿堂雕像

宋代殿堂彩塑

宋代殿堂彩塑

这几件宋代雕塑虽说难免有过度装饰之嫌,但基本反映了宋代盔甲的基本样貌,宋代的盔甲较之于唐代的盔甲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唐代的盔甲是在继承魏晋以来“两当铠”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独特的“胸甲护具”。而宋代改变了隋唐式的胸甲,发展出了不同的样式,同时加强了对两肩、臂甲的防护,装饰性也有所提升,只是较之于五代盔甲还显得气度上稍稍逊色了一些。

2、可信度较高的画像雕塑资料:

3、国内顶尖的盔甲复原者复原的宋代铁浮屠:

温陈华复原

第三名、

唐代盔甲:

1、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艺术化的唐代盔甲资料:

以上这些都是根据出土的唐代人俑资料和壁画资料做的唐代盔甲类型分析表。由于唐代人俑的艺术化程度较高,加之匠人们“不求甚解”的艺术作风,使我们对于盔甲的材料和制作方式都无法做到准确判断,因此无法确切的以此为依据判定唐代盔甲的真实美观程度。

今人根据艺术化的唐代盔甲资料做的雕塑:

(包括我头像这个小孩兜暓,依据的也都是艺术化的唐甲人俑资料,可信度不高,但是造型出自唐代)

2、可信的人俑和画像资料:

唐代骑马甲士

国外人根据唐骑马武士俑等做的盔甲复原

以下是国内盔甲复原团队根据上面的骑马武士雕塑做的盔甲复原,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唐代盔甲的真实样貌:

3、实物资料:

唐甲出土实物

(峰仕复原的某件唐代明光甲根据的就是这顶兜暓)

目前出土的唐代盔甲实物非常少,有些出头实物由于某些年代的特殊性,保护的不够好,基本都遗失了。所以仅剩的实物资料是十分宝贵的。

无论是唐代实物资料还是宋代可信的资料,几乎都没有重视盔甲的美观性。这确是国家统一配备盔甲导致的弊端所在!

明代盔甲(并列第三)

1、艺术化的资料:

以上都是艺术化的盔甲形象

今人根据这些艺术化的资料做的雕塑

(艺术化的明代甲胄,依据的都是明代的相关资料)

2、可信的资料

盔甲复原者根据这张图做的盔甲复原:

其他可信资料:

我本人总结的明代臂甲(臂缚、环臂甲、铁臂),分别依据的是:《出警图》中明神宗万历盔甲、《平藩得胜图》中明军臂缚、《武备志》臂缚、努尔哈赤甲。

明《武备志》扫描图

传明仇英绘《抗倭图卷》

明《平藩得胜图》

附几张今人绘的抗倭题材画作草稿:

实物资料:

以上是根据出土实物复原的盔甲。

以上是出土实物(万历皇帝的甲胄实物)

以上是根据出土实物复原(大家可以根据出土实物比较一下上面艺术化的万历皇帝甲胄)

一些存疑的明代盔甲资料:

明代或朝鲜李氏王朝时期的盔甲(我个人倾向是明代盔甲实物)。

明代或元代。

这件铠甲虽说这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战铠(复原),但是从时间和形制上上来说这属于明代盔甲。

--------------------------------------------------------------------------------------------------------------------------

以上是中国古代盔甲精美程度前三名,接下来我就不详细列举了,提供一些出土实物或是可信的资料(尽量选最好看的)大家自己评判吧!

第四名:元代、

从头盔的精美程度可以想象出元代盔甲作为第四名还是有资格的。

同时由于元代的疆域和民族政策等的特殊性,使得元代盔甲具有很丰富的多样性,在这里就不列举了。

第五名:清代、

清代传世的皇帝盔甲绝对是有清一代最精美也最昂贵的铠甲之一

在领略清代官式铠甲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远清代时期在祖国大地西南边陲的另一个伟大文明的铠甲——西藏铠甲。

藏甲的精美程度和形制非常接近咱们的明代盔甲。

(藏甲实物)

清代西藏臂甲实物(或存疑),现藏于国外

清代藏甲兜鍪(或存疑)

(由于清末社会动荡,上图的很多铠甲流失国外,所以已经无法具体的判断这些铠甲所处的真正年代和地区了,也无法判断这些铠甲的真实程度,如有缺漏还请海涵)

--------------------------------------------------------------------------------------------------------------------------------------------

对于清代甲胄我想多说两句,如今很多人站在民族立场不喜欢清代甲胄,我个人认为没有道理。从盔甲发展演变的角度上讲,清甲继承的是明甲。只是清甲在一些细节上不同与明代,大体形制和明甲无异。另外,清代甲胄清一色的布面甲和绵甲让今人对早期的铁扎甲产生了怀念感,其实这是武备和历史发展造就的必然结果,无可厚非。事实上,明代就已经大量的配备了布面甲、绵甲甚至是纸甲,这一点可参考《平藩得胜图》和《武备志》。

《武备志》资料

如果仅从外观上讲清代甲胄的总体观感其实是很大气的,中国人向来对一件事物的总体观感把握的非常好,但往往细节处理不够好,这一点和我们的邻居日本正好相反,日本是细节处理的无可挑剔,但是总体观感很糟糕(这一点从两国的古建筑上同样可以看出)。

--------------------------------------------------------------------------------------------------------------------------------------------

隋代、魏晋时期、秦代、汉代、先秦统一发图:

(排列有点乱,大家根据文字判断。这些时期的铠甲谈不上精美性,多以实用性为主。当然也不否认这些朝代肯定会有一两件极度精美的铠甲问世过,只是实物资料太少,我们也不好妄加判断)

(商代的胄出土的还是不少的,造型也十分精美)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中国古代铠甲精美程度的排序和总结。还是那句话美不美是没有统一标准的。这些精美度的排序也只是我个人的一种主观判断。我认为谁排前面谁排后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护好现存的铠甲,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清楚认识每个年代铠甲的样子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继续承受影视剧yy铠甲的荼毒了。

百度图片是很坑爹的。我直言不讳了,你对盔甲了解的还是少了,很容易被百度图不对题的问题坑掉,所以才出现那么堆搭配错误的图片,百度真的是这个网络上最low的资源库了,当然也是最便利的。然后,其实我的图也是百度找的- -但是应该不会错,多年的求证与被打脸什么的==。握手

@柔王丸 道歉一下,不打脸了,用词不当不好意思。首先审美是主管的,你爱什么我不评论。但是错误是客观的,看到自己热爱的东西被错误解答,我激动了。干货问题,确实是不好找,但是引用百度图片至少要认真点。你认为我对你问题指出有误的地方请说,如果我说的有问题也欢迎你指正,我会虚心确认。

我来打脸,打柔王丸的。

我的点评用粗字体表示

不过打脸之前先回答一下问题吧。题主的问题一看就是引战类的问题,审美这个东西那能有最?好在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能有一知半解就很不错了,所以也战不起来。我还是稍微表达一下我的个人审美好了。我觉得是汉甲,贴几张汉甲的图,因为柔王丸并没有贴出任何一张真正的汉甲。对了,顺便贴两张我做的扎甲。

这个是前年做好的。

这是今年还在做的,这是背面的样子

目前希望凑一身蒙古风格的俄罗斯扎甲

下面是汉甲的图片

好了,打脸开始

我觉得第一是唐朝,明光铠。

首先这是个游戏图片,甲片、形制都不对,兜鏊还一股子宋明混搭风格,拿这个图片作为镇楼也真是醉了。下面峰仕的作品不想多评论,就是个工艺品。

它穿起来的效果是这样的:可惜这老兄只有中人之姿,得有个牛逼的壮汉穿着效果才好。

然后,宋代的步人甲也很帅:这是根据《武经总要》制作的复原图,原来小人书诚不欺我。

这张步人甲是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基本上把武经总要里面的结构复原了出来。

再然后,我认为是元朝,蒙古骑兵的鳞甲好看,这图很有意思,马和人都短腿。

图里这个人穿的是镶嵌甲,也就是金属板板铆接在织物或者皮革上的一种甲。欧洲的板甲衣和中国的明清布面甲跟这个是同一类型的甲,所以这不是鳞甲。另外蒙古人穿扎甲和锁甲比较多一下,鳞甲向来不主流。蒙古人骑得是蒙古马,蒙古马腿短碍着你事了?很有意思,呵呵,请不要带着民族气息说这些。

美国人制作的复原鳞甲。维吉亚精锐甲的即视感。

这一身吧,是东欧风格的甲,其实是大毛二毛国做的,不是美国人。能别提骑砍么,给自己掉价好么!维基亚的原型就是毛子国。

然后是汉代札甲,其实秦和先秦,也是札甲主打,区别在于工艺材质不同:

这玩意因为没有兽吞肩,肩膀窄穿起来是不好看的。

那什么,这张图呢,是秦代的明器,陪葬用的石扎甲,你发个这个干毛?实战用的是皮质的,属于将军甲级别的。并且先秦时期各国装备差异还是比较大,秦甲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装备最差的一个国家,做代表并不合适。别跟我提标准化生产的弩和剑,呵呵

《梦溪笔谈》中详细写过羌族打造的瘊子甲。也是不错的,

瘊子甲这个东西是冷锻甲,因为冷锻时被锤子锤出了小坑小印,像瘊子而得名。最出名的是西夏人用这个玩意。然后你突然配了一张蒙古重骑兵的图干啥?

然后,明铠和清铠,我觉得变得不好看了,主要因素是,直筒形结构太多,体现不了体型。

明甲实物图。

这一身甲吧……是韩国人的,不是中国的,而且中国的扎甲从来没用过这么大的立领结构,配图能配个对的么……丢不丢人

穿着效果图。

这是明罩甲。你说明清不好看了是因为直筒了。实际上这是结构的进步。唐宋以及之前的魏晋南北朝,盔甲都是披挂式为主,部件多,穿着麻烦,还要束甲绊之类的辅助固定。而明清甲把盔甲做成了一件衣服,衣服怎么穿,甲就怎么穿。一件大衣自然没有零件多的披挂式有立体感。

清甲,变成泡钉大棉袄了。

没错,我也讨厌清甲,确实看起来不怎么好看。但是请不要用你的无知来评论清甲。首先清甲的样式是继承明朝的,明朝是继承元朝的。你上面配的那个“蒙古鳞甲”就是去了布面的明清甲。然后说清甲,仪仗用的清甲的确是泡钉+锦棉。先说最常见的一种实战清甲,里面是含有相互叠压的铁叶子的,表面有特质的锦棉,这种设计保暖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能够缓冲铅制弹丸的冲击力,更重要的是能尽量不让铅制弹丸因为直接接触铁板而破碎。单单是被弹丸击中,只要不是要害还好说,但是弹丸破碎着进入体内,古代医疗条件真是无能为力的。再说第二种实战清甲,也就是锁子甲了,这个不多说了,大家都认识,跟中亚和欧洲的细微差距而已。第三种就是超厚棉甲,别拿棉甲不当甲,你能砍透的话,那真是很厉害了。最后还有一种锁子锦,就是上述第一种清甲的铁板换成锁子甲,道理都是一样的。

其实这个问题仁者见仁。各朝代甲胄具有了不同的美学。

个人认为,唐是中国甲胄发展最巅峰的时期。而且,这个时代的甲胄一直出现在佛教,道教的造像中直到现在。

唐代的甲胄,最大的特点是罕见地突出了身体的轮廓,胸前有类似胸肌一般的胸甲。这是受了中亚美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有印度和希腊的美学痕迹。伴随着佛教的兴起而兴起。另外,复杂的胸甲造型,整体成型的头盔,动物形状的护臂也说明当时中原钣金水平的高超,武士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敦煌有大量这种风格的天王,武将造像。

日本的寺庙里也有不少

日本甲一开始觉得很有气势,研究多了反而觉得丑,就是那种歪门邪道的感觉,而且华而不实。很多人都只知道日本甲不知道中国甲的原因我大概总结了一下:1,古代中国人不重视甲胄,文人墨客更不喜欢这些杀戮装备,民间也不许私藏,因而存留下来的太少,日本与欧洲和中国相反,他们把甲胄当成承载家族历史文化的宝贝,保存下来很多。2,中国影视宣传太弱,中国电影里面的都是瞎弄的道具,日本电影都是严格考据的,日本极力向外输出其本国文化,其中就有武士文化,通过游戏(战国无双、BASARA、鬼武者、忍龙等)动漫(各种武士动漫)影视(各种电影大河剧)等手段,艺术化的美化日甲,极力讨各地观众喜爱。3,社会物质基础问题。中国穷了200年,饭都吃不饱谁tm管古代将士穿什么,而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民智基本开化,有了物质基础又结合其文化特质,自然就对铠甲文化足够重视了。今天我就随便贴几款中国历代的甲胄。

中国古代铠甲其实是相当帅的,而且实用!

镇楼这个人是万历帝。明代的铠甲形制除了棉甲外大多是这样,但是几乎没有电影电视剧考证过。ps:这尼玛防御力加一千

电视剧电影中大都是这种,扎甲出现的早,也是影响力很大运用广泛的形制。

更久远的唐代铠甲只能在艺术作品里面找了。相当夸张,日本甲的夸张造型和唐代铠甲形制不无关系。

到了清代,棉甲相当流行。网上很多幼稚青年不能客观审视清代连带清代一切都否定,实际上这种棉甲就是直接继承了明的形制。ps(布面里面是有铁片的,不是大棉衣)

顺带说一说短兵器。这是一把明代雁翎刀,暂时不说好在什么地方,不知有没有懂的。

大家大概都只知道刀剑为短兵利器,实际上中国古代厉害的将领很多都是用鞭、锏这类武器,因为无论是不是穿甲都是敲一下让你丧失作战能力,与冷兵器对砍利器对钝器也是只有哭的份,但是对使用者力气要求高。

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和最后一个统一王朝的军队。

历史上真实的日本武士。大家自己分析吧。

上阵杀敌,铠甲护身!血溅沙场,刀光剑影,我有铠甲,刀枪不入!中国古代著名铠甲有哪些?中国古代十大著名铠甲什么样子?中国古代十大著名铠甲分别是:商代铠甲、西周铠甲、战国铠甲、秦代铠甲、汉代铠甲、隋唐铠甲、宋辽铠甲、蒙古铠甲,明清铠甲……其中,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大批量装备,并逐渐成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铠甲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晋书.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铠如环锁,射不可入。”唐代极为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还仍有沿用。

古代所谓“金甲”东西方都有,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在铠甲上镀金而已。至于金丝甲,与其防护原理相似的应该是锁子甲,属于柔性铠甲,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

我国古代的盔甲并不轻。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女真族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而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铠甲变迁

商代铠甲

衣、裳、舄是根据广汉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铜像和石边璋线刻人像复原,胄采用江西薪干县商墓出土实物,甲参考安阳殷墟遗址遗迹。

西周铠甲

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周盔

战国铠甲

战国武士复原图。战国皮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另外,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秦将军铠甲

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整件甲衣前长97厘米,后长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秦代兵士铠甲。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秦弓箭手

秦陵陶俑

西汉

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曾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禅衣为深衣制。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本图即为西汉骑士手持铁铩复原图。

西汉将帅

汉代军队里普遍装备了“环首铁刀”。

汉俑

咸阳长陵步兵俑

徐州博物馆楚王复原像

南北朝时期明光铠

魏晋北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筩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铠的武将;右面是明光铠穿戴展示图。

魏晋时期军戎服饰复原图。左侧为铁制筒袖铠,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用鱼鳞性甲片编缀而成,筒袖铠的外形与西汉的铁铠很相似,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有缨饰。右侧为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裤褶服。袍长及膝下,宽袖。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为交直领,右衽,但也有圆领。

身着两当铠的武士俑

隋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中国历史博物馆隋武士俑

唐甲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图为唐代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

“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隋代胄甲、 初唐胄甲、 初唐胄甲、 初唐胄甲、 盛唐胄甲、 盛唐胄甲、 中唐胄甲、 晚唐胄甲

鱼鳞甲、罗圈甲、山文字甲,这些甲都属于一种范畴,它们不是全身甲。但是,它们的某些防护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间凸两边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这样甲表面形成无数的凹凸面,非常利于防箭。宋明两朝多装备此甲,甚至影响了民画艺术,民画中的武士都披此甲。

五代十国

五代时期在服饰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本图为五代时期穿铠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图为五代时期穿铠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五代时期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五代武士

宋代铠甲

宋 李公鳞 _免胄图

辽武士

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象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这两种都可作戎服。

金武士

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起来,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西夏武士

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明显差别。由于西夏社会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平等,以此在服饰上的等级观念不那么强。

蒙古骑兵

蒙古骑兵蒙古汗国和元代军戎服饰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毡帐诸部未被成吉思汗统一之前曾用过鲛鱼皮甲胄、翎根甲,后来则用以牛皮为里的铜铁盔甲。在彼德堡宫中藏有蒙古骑士遗存的甲胄,内层皆以牛皮为之,外层则满挂铁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在描自元代居庸关瀛台上的浮雕中就有罗圈甲、鱼鳞甲和柳叶甲。《黑鞑事略》:"其军器,有柳叶甲、有罗圈甲(革六重),有顽羊角弓,有响箭,有驼骨箭。" 关于蒙古骑兵的精良的军器装备,在有关历史文献中以及有关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确记载。据普兰诺.加宾尼记述,蒙古骑兵装备有:2至3张弓、3个装满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还要带拖兵器的绳子。领兵者要挎一种其尖端尖锐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弯刀,将其装在精美的刀鞘里。他们所骑的马均有护身甲,有些兵士的马也有护身甲。马匹的护身甲由5个部分组成,在马的两侧 各有一片甲,一直盖到马头;另一片甲放在马的臀部,和两侧的甲片系结起来,这片甲片上留一个洞,以便马尾从洞里伸出来;另一片甲在马的胸部。在马额上他们放一块铁板,把它系结在两侧的甲片上。

蒙古骑兵的胸甲是由4个部分组成,一片是从大腿到颈,根据人体的形状来制作;另一片从颈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连接起来,每一边肩上固定一块铁板。他们每一条手臂上也有一片甲,从肩覆盖到手腕,在每一条腿上面覆盖着另一片甲。所有这几片甲都用扣环连接在一起。头盔的上部分是用铁或钢制成,但保护颈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制成。根据普兰诺·加宾尼介绍,蒙古骑兵的甲胄,制法极为精巧,就拿柳叶甲为例,他们先制成宽一指长一掌的若干铁片,在每一个铁片上钻8个小洞。他们放置3根坚固而狭窄的皮带作为基础,然后把这些铁片一一放在另一块铁片上面,因此这些铁片就重叠起来,他们用细皮线穿过上述小洞,把这些铁片捆在3根皮带上。在上端他们再系上一根皮线,因此这些铁片就很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就这样,他们用这些铁片制成一根铁片带,然后把这些铁片带连接在一起,制成铁甲的各个部分。他们把这些部分连接起来,制成保护人身和马匹的铁甲。他们将铁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够在铁片上 映出人影。

据《中国古代服饰史》记述,元代有一种翎根铠,用蹄筋,翎根相缀而胶连的甲片,射之不能穿。还有象蹄掌甲。蒙古骑兵多为带盔。另有一种胄作帽形而无遮眉,但在鼻部作一个极大的护鼻器,其状颇怪。蒙古民族的军队之所以能称霸于欧、亚二洲者,实全恃其精良的骑兵。

十三世纪蒙古士兵

元武士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元甲

明甲

图为明代武士复原图。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明武士俑

三门峡明代许氏墓铜俑

明代锁子甲

清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此图为清代黄缎铜钉铜叶甲,但没有护心镜。

清朝时,大量使用的铠甲是绵甲,是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并用铜钉固定的一钟铠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绵大衣一样。绵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适合中国北方步骑兵使用,厚实的布料中密嵌着铁甲叶,对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护能力。

上一篇:互相暗恋的8个征兆

下一篇:牵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