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福辰

时间:2023-09-02 00:35:33编辑:奇事君

惠山上河塘的薛中丞祠,是惠山祠堂中重要的一处古迹,如今经过修葺已是焕然一新。该祠堂主祀的是清代名医、无锡人薛福辰。因其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惯例称其为“中丞”。薛福辰是清代无锡著名思想家、外交家薛福成的长兄,薛家兄弟六人,自幼一起奋发读书,钻研经世救国之道,薛福辰是出道最早的一人。

咸丰五年(1855年),薛福辰参加了顺天乡试,中第二名举人。到光绪六年(1880年),他被征召入宫为慈禧太后治病时,已是山东济东泰武临道员。有关薛福辰的故事中,为当时清代最高统治者慈禧治病,无疑是最为无锡人津津乐道的。而在民间,各种传说也是五花八门。

传说薛福辰为慈禧太后打胎

据民间传说,一次,慈禧臀部生疖疮,这原是小病,太医们却束手无策。因为谁敢去摸圣躬皇太后的屁股呢?于是,直隶总督李鸿章推荐薛福辰去治疗。薛福辰买通了慈禧的心腹太监李莲英,从慈禧座垫上的小点血迹判断出疖疮的位置。诊脉时,他在那个地方安个尖钉,慈禧坐下,尖钉恰巧将疖疮刺破,使恶脓流出。慈禧当时虽痛得大叫,要将薛福辰拉出去问斩。但稍后即感到疼痛消失,浑身轻松,于是转怒为喜,反要给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薛福辰重赏。

还有一次,慈禧怀了身孕,皇宫里的太医给她诊脉后,一个个都不敢说话,最后只好又找薛福辰了。薛福辰为慈禧搭过脉,心中明白了八九分。慈禧的丈夫咸丰皇帝早已死了,怎能说她有喜呢?于是斟酌再三,编了一套说辞:“太后为国操劳,心力交瘁,气血阻滞,积于腹中,治宜行气通络,清瘀活血。气血一旦通顺,凤体自然康健。”慈禧心想,这个精灵倒能说会道,便说:“请爱卿开方。”薛福辰知道他开的处方定会叫太医过目,太医们若说开了一服打胎药,岂不定他一个死罪。于是又叫人传达上去,说:“太后体贵,一般药难以速效。微臣家有祖传秘制药丸,刚柔相济,熬成汤汁服下,定能药到病除。”按规矩,宫中备有药房,宫里人是不能吃外边药的。但慈禧知道她的药方见不得人,还是依薛福辰的话好,于是传下懿旨:“准奏。”

薛福辰哪有什么秘制丸药,他连忙去药店配了一服打胎药,叫仆人煎好,次日带到宫中,让慈禧服下。又叫宫中设“千层布”遮人耳目,设“泻淤井”备产下胎儿后毁尸灭迹。过了几个时辰,懿旨传下:“太后瘀血已下,薛爱卿可以出宫了。”薛福辰这才松了一口气。出了宫门,也不敢再回寓所,到驿站借了一匹快马,一路飞驰,直奔老家无锡。

却说慈禧打了胎,回过神来,心想这事要是传扬出去,叫我老脸往哪搁?秘密派几个大内高手,叫他们赶快追上薛福辰,结果他的性命。薛福辰一到家,就假装已经死亡,叫家里大办丧事。几个大内高手一路紧追到无锡,看见一支出殡队伍,队伍中披麻带孝,举幡扬幢,浩浩荡荡,从南门到东门,再到北门、西门,然后折向惠山,远兜远转,好象怕哪个无锡人不知道似的。路旁看热闹的人都在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说薛福辰如何如何。几个大内高手听了,相视而笑,心想可以回京交差去了。由于薛福辰的老谋深算,总算逃过一劫。据说无锡谚语“城头上出棺材——远兜远转”,出典就在这里。上述类似的故事,近年还被好多小说家搬进作品中,可以说在一百多年之后,薛福辰再次“走红”全国。

史实真相讲述无锡名医传奇

不过,较真的史学家们对这热门话题却爱寻根究底。而随着史料的不断发掘,现在人们对薛福辰为慈禧治病的真实情况有了大致了解。

光绪六年(1880)夏天,朝廷发布一条上谕:“皇太后圣躬欠安,已逾数月,叠经太医院进方调理,尚未大安。外省讲求岐黄脉理精细者,谅不乏人,着详细延访……派员伴送来京。”这说明慈禧的病情的确到了很严重的地步。

朝廷一声令下,各地自然纷纷响应。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和湖广总督李翰章、湖北巡抚彭祖贤共同保荐了薛福辰。与薛福辰同时受保荐的还有其他七位医生,其中包括山西阳曲县知县汪守正、武进县孟和派名医马文植。他们进宫后先接受太医院医官的简单面试,如问读过哪些医书,对某些医学问题的见解等,内务府得认为“医学、脉理均极精通”,才开始给慈禧治病。

他们八位医生和原太医院的一些医生分成几个小组,轮流给慈禧诊脉,各自开出方子。诊脉时慈禧会提出一些问题,叫他们讲述对病情的看法和治疗原则。实际上,慈禧并不一定服用他们开的药,主要对是对他们进行考察和选择。

据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农历6月23日的日记记载:“旨下直省荐医,李相荐薛福辰,曾沅浦荐汪守正,与御医李德立同至长春宫,召见请脉。”这大概是薛福辰第一次给慈禧诊脉。他认为,慈禧患了“骨蒸”(类似现代医学的结核病)。但医生间的分歧较大,“薛与汪议论抵牾。薛云西圣是骨蒸,当用地骨皮等折之,再用温补。汪亦云骨蒸,但当甘平。”某日,这些医生开出的三张方子,药性竟背道而驰:“一薛、汪,仍温补;一马,甘润;一太医,苦寒。”

薛福辰非常认真,常跟其他医生争论。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情绪激昂。慈禧在内室听见了,问道:“此薛福辰耶,何憨也!”从8月起,他们给慈禧服用吉林人参,使慈禧“精神顿健”的状况来看,显然薛福辰诊断的路子是较正确的。几个月后,慈禧作了第一次选择,留下薛福辰、汪守正、马文植三人,其余五位保荐医生各回原省。又过了数月,让马文植也回去了。

慈禧赏加薛福辰头品顶戴

慈禧的病时轻时重,时好时坏,其间还发生过昏迷,这让担当主要责任的薛福辰压力很大,日夜担惊受怕。虽然经常能得到慈禧赏赐的御宝云龙福寿字、扳指、貂裘、蟒玉等金银珠宝,但薛福辰并不感到高兴,常常忧心忡忡,寝食不宁。他的弟弟在给他的信中说:“此事担荷至巨,未知何时可了!”要他“引退”。他自己在致友人的信中也说:医事“千回百折”,“鄙人此次之事,系勉竭驽钝,幸免大戾”。

好在到第二年(光绪七年)六月,慈禧已初步痊愈,薛福辰和汪守正都升了官,还赐给薛福辰“职业修明”匾额及七字句对联,但他们仍留在京城继续为慈禧医治。到第三年(光绪八年)十二月,慈禧才完全康复。慈禧大加奖赏,薛福辰赏加头品顶戴,调补直隶通永道,汪守正赏加二品顶戴,调补直隶天津府知府。除此之外,还给薛福辰赐紫蟒袍、玉带钩、福寿字、黄辫荷包,并赐宴体元殿,长春宫听戏,西厂子观灯,又赐七字句对联。于此,薛福辰的医名更加驰誉海内。

1884年,薛福辰到通永道履职,三年后擢升顺天府府尹。一次薛福辰因一件小事被一个姓魏的御史参劾,要求将薛福辰调至太医院,这个奏议其实隐含着对薛福辰“因医受宠”的歧视。慈禧很了解薛福辰为官时同样政绩卓著,看到魏的奏章,斥为“大胆妄言”,将魏官降三级,反将薛福辰升为宗人府府丞,1889年又迁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但此时的薛福辰已患了中风,多次上疏申请,最终才允许他开缺回乡调理。回锡不久,就于七月初二日逝世。他一生著有《青萍阁文集》、《医学发微》、《风劳臌膈试验良方》、《临症一得》等书,惜均未刊行,现仅存《素问运气图说》一文。曹裕椿 文 张建波 整理

凤凰网历史频道基于传递新闻价值之必要,特补发《扬子晚报》2009年12月23日标题为《名医薛福辰为慈禧治病秘史》文章,以飨读者。

上一篇:真菌菌丝

下一篇:西安空难